十二五学科教育心理学总结

十二五学科教育心理学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20xx年初,我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公共必修课培训。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颇多。

《学科教育心理学》一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心理”,分别从学生心理发展与个体差异、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知识的学习等八个方面来阐述;第二部分为“学科的学与教”,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地理等课程入手,系统地讲解了各学科的学、教方法。

帮助学生高质、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要想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和技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并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前面对学生的时候,我经常说:“你怎么能这样呢,看看人家谁谁谁表现多好?”而这时,孩子往往是满脸不服气的表情,即使不敢大声反驳,嘴里也会小声嘟嚷:“又拿我和他比,上次他还如何如何了呢!再说,那个张三还不如我,老师怎么不提啊?”通过《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意识学生的基础和性格各有不同,盲目地把他们做横向比较,有时不仅达不到目的,甚至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满。后来我就改变做法,对学生说:“今天怎么啦,是不是心里有什么事儿?”然后,把他最认真、最让我满意的一次或几次表现说出来,加以肯定和表扬,告诉他,那样做是对的,老师很喜欢。这样坚持了一段日子,学生脸上逆反的表情渐渐少了,班级纪律和学习效果都有了较大改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首先,教师不仅应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而且还应做好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我们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他们人生旅途的引路人。

其次,教师应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协调能力,这样才能使班级教学更有秩序和效率,更能促进学生整体协调发展。我们应该象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去爱自己的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平等、无私地去关怀他们。

再其次,教师还应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者,能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干扰和引导,并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根据课堂反应多加思考,适时改进,争取精益求精。

要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并将相关知识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这就是我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的一点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积累和提高,而且对日常教学中的许多事件都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收获颇多。


第二篇:学科教育心理学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

最近,通过“十二五”继续教育公共必修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学习心理,第二部分是学科的教与学。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总结如下:

1. 不同的学生建立不同的学习动机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习不是将无助的个体牢牢绑在凳子上,再往他 们脑子里塞满那些没有实际用处的、得不到结果的、愚蠢的、很快就会被忘记的东西。真正的学习就是青少年在源源不断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疲惫地吸收自己听到、看到、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因此,学习动机的确立,对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学生个体不同,学习动机略有不同,一个人的学习需要会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学习任务本身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而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引导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压力。只要能促使个体进行学习,都是好的学习的动力因素,哪怕是师长们的一句激励的话语或是朋友间无疑的嘲讽。只要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动机,就能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促使其更好的完善其学习。

2、学科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在学习掌握各门学科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分支。教学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身体、智力、情绪、精神生活成熟过程的了解,并施以有利的影响,促进这个过程的发展。学科教学心理学其要旨在于造就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能改造社会的人。每门学科均可根据其特点在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工具、培养智力和形成个性及习惯方面发挥作用。

学科教学心理学是各科教学法的基础。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①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各科教学法及学习法,把零散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加以系统化,提高到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水平;②根据实验的结果和确切的事实立论,评价现行的教本编辑以及教法使用的得失,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优途径。

学科教学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很广。所有中小学教学计划所列的各门学科,诸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自然科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均包括在内。可以对各科分别进行研究,构成其本身独立的学科心理学体系,如语文教学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心理学等。

3、化学学学科的教与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研究问题的质与量划分,可将化学实验划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定性实验是用来判定实验对象具有哪些性质,某些因素是否存在,某些因素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测定某些物质的定性组成,探讨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等。定量实验是用来测定某个对象的数值,或求出某些因素间的经验公式,或用来揭示各

个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等。

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实验对象的各种外部属性、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的。

观察和实验,是了解化学现象、测量有关数据、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但在化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离不开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维三者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离开思维和实验的观察、离开观察和实验的思维、离开观察和思维的实验都是不存在的。观察、实验、思维相结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

科学实验从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涉及到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同时还涉及到相关领域的知识。

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即需要了解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同时又需要掌握心智技能训练步骤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步骤。

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化学课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初三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课题的主要任务。“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孙丽多彩”中,课题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从古代化学到现代化学再讲到明天化学。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了解化学的重要性。这里的教学设计理念很好,但其泄及的内容很广泛,但不少离学生很远。如果加上一些化学实验,更能抓住学习的心。于是,我对课题1的教学设计作了一些改变。首先,我做了一个将“白酒变葡萄酒”小魔术引入新课,学生的热情立即调动起来了。接着又做了“密信显字”和“魔棒点灯”这两个趣味实验,同时让学生也参与一部分的实验工作。这时候学生已经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就很自然地引入讲解,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只要学生有的浓厚兴趣,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不断探究的欲望,学习化学自然就引刃而解。

通过这些学习和了解,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帮助,无论是化学学科的钻研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水平,都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