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学习反思

师德师风学习反思

师德,人们都愿意将它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为师者均应遵守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我认为,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师德的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被人提炼而成的。它与时俱进,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征。不同时代的教师就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

一、 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表先进的文化。必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教师来说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再次,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具有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我觉得将教师喻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十分有道理的。

新时期的师德,还应表现为一种以先进文化为底蕴的高尚的情操。陶行知先生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教师是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使者,所以,我们首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去感召下一代。

二、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

1、人文关怀,精神建构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的成功做出不懈的努力,要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获得爱、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建构,我们不能仅仅关注业务水平的提升,知识结构的改善,还应充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充实,建筑起精神文明的长城。使我们教师不仅成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使者,更要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特使。用陶行知先生的说法,师德建设就是“建筑人格

长城”!

2、终身学习,持续发展

我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教学同样处于与时俱进的状态,所以,要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我一定会终身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会提高业务修养,不断学习,改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敢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始终站在教改的前沿。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3、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们必须注重从小节抓起,重视人格的修炼。我要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作为学生的榜样,引路人,要做到为人师表,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的具有高素质人的诞生,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

4、乐于奉献,实现自我

教师需要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进

取精神。我会制定个人的奋斗目标,不断追求成功。建立平等的思想,建立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切,在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德建设是与时俱进的,我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自我,我会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师德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我会努力成为“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育、善于育人”的好教师。

大邹初级中学章从明

20xx年x月


第二篇:师德师风学习反思


师德师风学习反思

白杨镇中 沈刚

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教师为人师表最基本的资质和资格。由于基础教育在我国特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也使社会对中小学师德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立足当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如何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寻求与学生的共同提升?如何使师德成为教师职业人生幸福的基础?如何走出上述师德认识的误区?也许,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重视教师内在的德性和日常平凡生活的积淀

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德性是内在的,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师德性具有个体性,教育德性要真正成为个人的德性,就要与本人的天性相容??否则,它就是外在的东西,就不是德性了。[4]作为外在规范的教师道德需要内化为作为内在生命的教师德性,而一旦这种内化得以完成,外在的教师道德规范就会成为稳定的精神动力,成为教师精神的核心成分。为此,我们更应重视对教师德性的追求,提升教师的内在德性,因为这是教师开展教育性活动的基础,也是教师生命得以张扬的确证。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曾经,“高层次”、“大境界”是我们师德追求的目标,带病坚持工作、舍小家顾大家、把全部精力奉献教育是我们推崇的榜样。这种预设的师德“高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教师职业倦怠、缺失职业幸福感恰恰是这种误区带来的结果。真正的师德理应在于平凡生活的点滴积淀,是教师平凡言行的智慧展示,是教师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精神引领。这种师德不同于贴在墙上的师德规范,不同于身心分离的报告总结,它渗透于平凡的工作之中,体现真实,内涵高尚,惟其如此,它才能用一颗灵魂撞击另一颗灵魂,真正引导着学生向着真善美开启心门。

2.追求教育幸福应成为师德的要义所在

教师德性的养成在师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更强调把教书育人作为神圣而内在的使命,以唤起个人对教师职业的尊崇、激发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提升教师职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增进教师人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的。“教师幸福是教师凭借自己的心性能力在教育生涯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生存状态。”[5]教师幸福是一种与教师德性紧密相关的主体能力。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领悟人生意义、体验价值情感、拓展生命境界,以实现教师职业人生幸福为重要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师德成了教师不可或缺的心性基础和内动力。正是在德性的引导和映照下,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双方都变得更加富于德性的光泽,教师在增强职业幸福体验的同时,也引导着学生走向幸福人生。而促进人的幸福本来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3.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应重视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师德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机械重复的,它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有机调整,不仅需要在外部建立必须的规章制度,完善师德监督管理体系,更重要的是,让师德建设由他律内化为自律、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在他律方面,一个成熟的职业应该有成熟的职业伦理和规范,它一方面为教师的自律提供了模板,另一方面,使抽象的规范具有了可操作性和法律依据。但外部

的规范如果没有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没有默化为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其所产生的道德力量对教师的影响则是肤浅的。

师德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自律强调一种“慎独”的精神,重在一种自觉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就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遵守师德规范,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意识、言行举止纳入规范之中,自觉监督自己的行为,并实现从满足外在的规范要求、社会希望到履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的转化。简而言之,师德建设中他律是前提,是保障,而自律是目的,是追求,唯有重他律、贵自律,二者有效统一起来,师德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教师的职业人生引路,引导教师领悟为师之道,促进教师职业与人生的结合以及教师人生的完善,增进教师人生的幸福。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