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课程总结

工程测量课程总结

《工程测量》课程总结 张丽军

20xx-20xx学年的第二学期已经接近尾声,这学期我主要担任了房建0664,65班的《工程测量》教学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每次的搜集资料,备课,讲课,使我在教学中得到锻炼,有了小小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的课程总结。

一、教学手段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注意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板书讲授、课堂实物介绍、师生互动、现场教学、教学实习等不同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 板书讲授:主要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论述,而且涉及较多计算、理论推导等的内容,主要是导线计算、水准路线计算、角度计算、误差理论与误差传播定律等,通过公式推导、计算实例等,循序渐进,在授课时要求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到降低测量学理论深度,加大测量学知识应用的力度,注意学生的接受与知识消化。还及时将工程领域中的测量新知识、新技术(如:全站仪、数字水准仪、 GPS技术等)传授给学生。

(二) 课堂实物介绍:主要是针对仪器构造、仪器使用等信息量大、相对容易接受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触较多的信息量,并注重与后续的现场教学相结合。注意将课堂实物介绍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如在水准仪的构造与使用、经纬仪的构造与使用等方面,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现场教学:主要是针对仪器介绍和仪器使用方面,通过课堂实物介绍、实习前的操作示范等,使学生能够较快的了解仪器操作与使用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将课堂讲授和课间实习穿插进行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融会贯通课堂讲授的内容。课间实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消化。

(四)教学实习 : 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独自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测量学理论教学结束后,有4-5周的测量实习,为了做好教学实习工作,我们编写有《测量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在指导书内对日程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另外在教学实习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安排有教师进行野外测量外业指导和室内测量内业辅导。测量学教学实习结束后,各组应上交“野外观测记录”、“外业成果整理”、“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实习总结与体会”。

二、教学内容:

要学好测量这门课要掌握三点:仪器、方法和精度。仪器主要是指仪器构造和仪器操作;方法主要是指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而精度主要是观测数据的精度评定、误差分析和计算平差。针对这个教学特点,并考虑到目前的诸多因素,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主要的宗旨就是强调实际应用性和降低理论学习难度。例如在“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老三篇中,有关常规光学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介绍适当削减,增加电子水准仪和电子经纬仪的介绍(即使学校没有相关仪器也应介绍);距离测量着重介绍光电测距,减少钢尺丈量的内容。重点讲授高程、角度、距离这三项基本工作的测量方法和记录计算方法。这样更能使学生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三、关于教学手段补充的一些建议

要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弥补教材的不足,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采用好的教学手段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

测量课程有三多,即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次课的板书

量常常达到5至7 个板面,虽然做了板面设计,有时还是显得杂乱,并且后述内容中对前述内容的示意图和表格的应用会由于版面小又要重画,极大地浪费了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教材和教案输入计算机,例如采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形成动态教材和动态教案,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在上课时能有效地节约教师的时间,制作精美的幻灯片也能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播放录像带

测量仪器的型号不一、种类繁多。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单位从事测量工作,而单位的测量仪器和学校里接触的仪器往往不同。学校的仪器不论数量还是型号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多购买一些先进测量仪器的声像教材,使学生通过播放录像带了解更多品牌和更多类型的仪器。

(三)开办知识讲座

大学里经常开办讲座,但大专学校却少见。事实上开办知识讲座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将课本知识和时代的进步联系起来。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统称为“3S”,“3S”技术的发展对于常规的测绘技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并且“3S”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测绘的各个领域。我们可开办 “3S”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3S”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和基本应用,并有效显示出测量技术渐进性的深化过程。

(四)办培训班

我校已经成功开办多期中级测量工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是很好的补充教学的手段。通过对已经学完这门课的学生进行培训,会让他们在测量学习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后,省劳动厅发放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也让学生多了一个就业机会。这也促使更多低年级学生明白测量的重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五)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

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依赖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笔者认为应该强调课程之间的交叉教学的重要性。测量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以及公路设计、公路施工、工程制图、桥涵设计与施工等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如果让他编写出测量计算的小程序,会令他有成就感,激发对测量的兴趣。所以,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能起到好的效果。


第二篇:工程测量课程总结


《工程测量》课程总结 张泽民

20xx-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已经接近尾声,这学期我主要担任了11建筑班的《工程测量》教学工作。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每次的搜集资料,备课,讲课,使我在教学中得到锻炼,有了小小的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下是我的课程总结。

一、教学手段

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注意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板书讲授、课堂实物介绍(测量仪器及工具)、师生互动、现场教学等不同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 板书讲授:主要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论述,而且涉及较多计算、理论推导等的内容,主要是导线计算、水准路线计算、角度计算、误差理论与误差传播定律等,通过公式推导、计算实例等,循序渐进,在授课时要求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到降低测量学理论深度,加大测量学知识应用的力度,注意学生的接受与知识消化。还及时将工程领域中的测量新知识、新技术(如:全站仪、数字水准仪、 GPS技术等)传授给学生。

(二) 课堂实物介绍:主要是针对仪器构造、仪器使用等信息量大、相对容易接受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触较多的信息量,并注重与后续的现场教学相结合。注意将课堂实物介绍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如在水准仪的构造与使用、经纬仪的构造与使用等方面,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 现场教学:主要是针对仪器介绍和仪器使用方面,通过课堂实物介绍、实习前的操作示范等,使学生能够较快的了解仪器操作与使用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将课堂讲授和课间实习穿插进行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加深、融会贯通课堂讲授的内容。课间实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消化。

(四)教学实习 : 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全部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他们独自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测量学理论教学结束后,有4-5周的测量实习,为了做好教学实习工作,我编写了《测量学指导书》,在指导书内对日程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另外在教学实习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安排有教师进行校园测量外业指导和室内测量内业辅导。测量学教学实习结束后,各组应上交“校园观测记录”、“外业成果整理”、“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

二、教学内容:

要学好测量这门课要掌握三点:仪器、方法和精度。仪器主要是指仪器构造和仪器操作;方法主要是指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而精度主要是观测数据的精度评定、误差分析和计算平差。针对这个教学特点,并考虑到目前的诸多因素,笔者在教学内容上作了一定的调整。主要的宗旨就是强调实际应用性和降低理论学习难度。例如在“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老三篇中,有关常规光学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介绍适当削减,增加电子水准仪和电子经纬仪的介绍(即使学校没有相关仪器也应介绍);距离测量着重介绍光电测距,减少钢尺丈量的内容。重点讲授高程、角度、距离这三项基本工作的测量方法和记录计算方法。这样更能使学生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三、关于教学手段补充的一些建议

要完成课程的培养目标,弥补教材的不足,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采用好的教学手段是保证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教学

测量课程有三多,即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次课的板书

量常常达到5至7 个板面,虽然做了板面设计,有时还是显得杂乱,并且后述内容中对前述内容的示意图和表格的应用会由于版面小又要重画,极大地浪费了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教材和教案输入计算机,例如采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形成动态教材和动态教案,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在上课时能有效地节约教师的时间,制作精美的幻灯片也能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播放录像带

测量仪器的型号不一、种类繁多。从毕业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单位从事测量工作,而单位的测量仪器和学校里接触的仪器往往不同。学校的仪器不论数量还是型号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多购买一些先进测量仪器的声像教材,使学生通过播放录像带了解更多品牌和更多类型的仪器。

(三)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

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依赖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笔者认为应该强调课程之间的交叉教学的重要性。测量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基础课以及公路设计、公路施工、工程制图、桥涵设计与施工等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如果让他编写出测量计算的小程序,会令他有成就感,激发对测量的兴趣。所以,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能起到好的效果。


第三篇: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

20xx-1-1

这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为计算机软件专业***班级讲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有关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上课时间是12-19周共8周,平均每周6学时,总共64学时。本门课程属于考试课,课程的授课地点全在机房,教具使用计算机机及多媒体。教材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相关的《试题汇编》。

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基础课,主要可以分成四部分:计算机基础、word应用、excel应用和其他计算机应用。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包括:word和excel的使用等。

本人是第一次给新生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课程相应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在讲授之前还是进行了认真的备课,特别是向以前经常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进行了请教,在课间确定了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就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

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技能知识方面的,而是因为没有给新生上过课,所以对于新生的专业教育以及学习引导方面做得不是很充分。新生刚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对于大学的学生生活还不是很适应,和老生相比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在课堂上,本人对于这点缺少经验,在授课初期很不适应。好在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在课程的后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考试形式以考ATA高新技术证书为主,成绩也由此证书成绩为主。

总的来看,虽然在开学初期,对于学生的基础底子薄有所准备,但是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这次授课还是有一些遗憾在里面。不过我相信,发现的问题一定会被很好的解决的。所以我有信心在下一次的授课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