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外出听课心得

小学数学外出听课心得

宜昌听课心得

东风中心小学 杨波

4月x日—28日,我有幸到湖北宜昌参加了中南华南西北十省区市第六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3天内一共观摩了来自河北石家庄、河南郑州、云南红河、广东中山、海南海口等十一个地级市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另外聆听了多位专家对课堂的点评以及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之谈,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首先,这十一堂课都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都非常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而且目的性明确,真正做到了为教学服务。例如: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的陈果老师上的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陈老师在课件中呈现了同学们下课时在操场活动的欢乐场景,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动态的图片、欢快的音乐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知兴趣。又如: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陈钢老师执教的《奇妙的图形密铺》中,陈老师整堂课都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

其次,进行课堂评价及时,而且形式多样。这里不光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很好的进行了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师鼓励的话语“掌声送给他”“给自己画一个笑脸”,“你感觉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等等。

再次,在这十一堂课中,有多堂课都涉及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通过观摩,我总结出了他们在概念教学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1、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的特点,合理组织教材。2、围绕教学要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3、概念的理解要通过正方面的比较(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做得很不够)4、要注意概念之间的比较、分析、深化理解,并加强概念的应用。以河北省石家庄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陈剑老师所上的《秒的认识》为例,陈老师首先以20xx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初步感受秒。再让学生从课堂上常规的“起立”和“坐下”2个动作亲身感受1秒的长短。然后通过做1秒的动作、读表、睁眼闭眼、想一秒能做的事情4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概念。接下来通过听儿歌感受5秒,观看天宫一号升空视频感受10秒,读绕口令感受20秒,静坐感受60秒,逐步帮助孩子建立60秒的时间观念。最后通过小组活动体验1分钟能做的事和1分钟比赛帮助孩子巩固1分钟的时间概念。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就围绕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声音、视频、活动等感性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既调动了孩子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教学中一系列的活动的设计则让孩子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明白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整个时间的认识过程,教师从最基本的1秒开始,然后5秒、10秒、20秒、1分。每个过程都借助不同的活动作为载体,特别是对于1秒的认识通过初步体验—亲身感受—对比判断—再次感受多个活动环节帮助孩子强化1秒的概念。整个概念的

形成过程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学生学起来也很轻松。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有关于课堂的预设和生成。课堂教学中要有准确的目标定位,要准确表达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要给课堂教学留下空间,不要把教案备得太死,另外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的调整我们的预设,另外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河南省郑州师院附小郑青老师所执教的《认识角》一课中,郑老师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各个部分名称之后,巩固角的概念的环节中,拿出一个角的模型,为了使学生看得更清楚,特意把角的边做得粗了一些,这时候有些学生在判断时就错误把角认为角是由一个顶点,2个长方形构成。这显然和老师当时的预设不相符,而郑老师当时并没有改变模具,也没有适时加以引导,而是继续以手中的模具问其他学生,得到的也是类似的错误的回答,使得学生本来已经建立的正确的角的概念随着前面几个学生错误的回答而变得模糊,甚至转变为错误的一方。这里如果郑老师能灵活处理下教具或者回归到黑板上抽象的角的概念中去,或许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当然,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有很多地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二篇:小学数学听课心得


听课心得

20xx年x月x日,我有幸能够参加区里组织的小学数学优质课展示。作为一名刚刚踏入职场的新教师,能够听到三位优秀老师的优秀课堂教学,我获益匪浅。

小学数学的教学,说难不难,说易也并不容易。我一直在摸索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如何才能让全部的学生理解知识,懂得运用知识灵活地解决相关问题?每当看到学生拿到题后,不知该如何下手,或是做出来的结果千差万别时,我既气愤,又自责:难道是我不会教吗?曾经看到一位老师的文章,他说,学生学不好大部分原因是老师教学方法的问题。的确,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如何发掘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等,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余凤鸣老师、宋兴琼老师和黄正萍老师的课,都非常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黄老师讲授的课题是《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拓展练习》,她的教学设计给我对这节知识的复习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黄老师的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复习旧知,唤醒经验;基础练习,铺垫搭桥;分类练习,总结提炼;综合运用,提高能力;拓展延伸,活跃思维。从基础练习,到分类练习,再到综合运用,层层递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逐步加强。

在第一个环节,学生回顾了三角形相关知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学生完成已知底和对应高的三角形面积计算。这里,就是对面积公式的再次强化。

第三个环节时,黄老师首先让学生估计指定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再通过测量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同时让学生展示出了不同做法;部分学生直接利用三角形的直角边来求出面积,而有的学生则是通过量出斜边和斜边上的高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再小结出不同底和高求出面积的方法。接着是让学生动手画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学生展示完自己画的三角形后,黄老师在幻灯片上,展示了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以及面积相等而底和高各不相同的三角形,从而小结出: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底和高相等时,形状可能不一样;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底和高都不相同,形状也不相同。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能够较易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

综合运用环节,黄老师紧接着上一个题目,在幻灯片的表格里,画出三角形的底边是4厘米,抽生求出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的高应该是多少,并给出知道三角形面积和底,求出对应高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理解确定了高,怎么求相应底边的问题。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单要会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还要懂得灵活运用公式,求出其他问题。黄老师在上一个题目的基础上,很好地运用了学生已会知识;而且题目与题目之间联系紧密,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些。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黄老师让学生运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计算梯形的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三角形与梯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这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学习,环节紧扣,每个题目都把相应的知识点体现得很充分。听了三位老师的课后,我更应该学习她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的调控能力。

标签:

相关文章